News

在陕北黄土高原与黄河臂弯的交汇处,佳县泥河沟村的千年古枣林,用皴裂的树皮镌刻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存智慧。这里的枣树,饥荒年代以甜蜜果肉救人性命,如今又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身份焕发新生。从村民世代守护,到专家科学防治枣疯病,再到年轻人为古树注 ...
三千年枣香未绝,传说中那场跨越燕齐的移植,早已镌入“中国金丝小枣之乡”的血脉基因。如今乐陵境内,占地30万亩的千年枣林景区,既是全国最大原始人工结果林,也是鲜活的史诗:古树新枝间,犹见 乐毅 遍寻水土的执着,更见昔日“脆甜”如何化作今朝满枝“生态金” ...
盛夏的南疆,阳光炽烈。库车市消防救援大队城北消防站的院子里,十几株枣树枝繁叶茂,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看着枝叶间已经逐渐泛红的枣子,指导员郑志航心绪翻涌:“这是我初来援疆时,带着队友们亲手种下的。如今枣树终于结果,我的使命也即将画上句号。” ...
为应对频发的异常天气、降雨分布不均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严峻挑战,市农业科学院及时组织专家研究相关对策,将发展旱作农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稳定农业生产的关键举措。通过精准引进耐旱谷子、花生、大枣等特色作物及果树新品种11个,在全市科学布局6个试验点,系 ...
站在库布其的锁边林前,风吹过树林沙沙作响,“这些树种了有七八十年,比我岁数还大。”近日,鄂尔多斯杭锦旗什拉召治沙站站长贾文义指着远处的沙枣树神色动容。从18岁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锹后,他数十年如一日到锁边林带巡林护林,已然走过40个年头。 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70多年的治理成效显著。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谈婧媛 摄 在内蒙古的辽阔版图上,库布其沙漠与毛乌素沙地曾如两条黄色巨龙盘踞,是我 ...
海风裹挟着花香,掠过山东省军区烟台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荣誉室。晨光透过窗户玻璃,映照着已故抗战老兵、原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副院长郭玉谦晚年的军装照。永不褪色的忠诚,定格在郭老走过的101载春秋。我的目光在展板的字句间逡巡,仿佛看到了那个在烽火中举着大刀冲锋 ...
1937年9月日军占领保定,冀中平原饱受摧残。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广大民兵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下了地道战这一战争奇迹。冀中平原上长达1.25万公里的“地下长城”,让敌人闻风丧胆。
一座座整齐排列的冬枣大棚内,不时传来除草机隆隆的响声,数名工人正在冬枣树间的空地上除草。“现在是冬枣成熟的关键时期,除草可以降低土壤的养分消耗,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邓庄镇下西梁村村民梁红才一边除草一边介绍,“我在这里工作3年多了,不但离家近、收入稳定,而且不耽误干家中农活。” ...
采访中,记者产生了一个疑问:明明是夏季上市的,为什么它要叫做“冬枣”?高级工程师、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介绍,以前冬枣到了10月份才自然成熟,加上交通运输不便,等到了消费者手中,已时值秋末冬初,因此被称为“冬枣”。现在,由于生产模式多样化,温室大棚、枣树休眠唤醒技术、水肥控制等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出,消费者在夏季也能吃到脆甜可口的冬枣。
1944年,这一大家人相继来到河南范县休整,难得聚这么齐,就在住处门口大枣树上,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快门按下的那一刹那,他们身上可能还带着硝烟味儿,但是此刻他们笑着挤在树杈间,让枣树的枝干托起他们的疲惫。 为什么要打仗? 为什么要拼命?
1944年,这一大家人相继来到河南范县休整,难得聚这么齐,就在住处门口大枣树上,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快门按下的那一刹那,他们身上可能还带着硝烟味儿,但是此刻他们笑着挤在树杈间,让枣树的枝干托起他们的疲惫。 为什么要打仗? 为什么要拼命?
2016年,王正南的妹妹王雨平将这张保存了72年的照片捐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让枣树上的身影汇入民族记忆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