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楼兰残纸中的书法作品,展现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从三国时期的曹魏嘉平四年到西晋永嘉四年,这些残纸记录了书信、公文、簿籍等多种文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书中的楷书作品,展示了汉字书写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当听到公交车上传来“滴!老年卡”的播报声时,大概也会像两千年前看到手持鸠杖的老人的汉朝人一样,心中那一份被唤醒的同情、悲悯和爱意,千年流转,不外如是。
此次展览的“明星文物”——大批南越国木简原件,便是于2004年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渗水井内出土。 木简上的墨书文字约1200字,内容涉及籍簿 ...
“简”识酒泉——汉简背后的丝路往事和亲公主:吾家嫁我天一方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木简,简文中的“乌孙公主”即解忧公主。(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两千多年前,曾有两位汉家公主穿越河西走廊,以出嫁的方式承担起国家使命。两千多年后,考古工作者在悬泉置发现了关于 ...
本文转自:新疆日报 □高芳 交河故城的夯土墙在三维扫描技术下重现千年街巷格局,克孜尔石窟的壁画借AI修复技术填补岁月侵蚀的裂痕,尼雅遗址的佉卢文木简依托数字库藏实现跨国界研究……今天的文物保护现场,科技赋能的实践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带来无限惊喜,也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一个时代命题:历史,正在数字浪潮中获得全新的生命形态。 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珍贵文物,在静静诉说往昔辉煌的同时,也在岁月侵蚀下饱经 ...
本次展览以“墨·色”为主题,呈现各种纸本的创新过程,邀请了18位艺术家参展,其一;探究当代水墨的观念介入,其二;是各种纸张的不同运用下,探索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和独创性。参展艺术家对纸和墨,都情有独钟,在不同的纸上展开实践,或墨色浑厚华滋,或色彩浓艳流动 ...
此次展览的“明星文物”——大批南越国木简原件,便是于2004年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渗水井内出土。 木简上的墨书文字约1200字,内容涉及籍簿 ...
当我们慢慢长大,成立新的家庭,房子就是避风的港湾,因此更应充满暖意。屋主是两名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小夫妻,有过两次旅日经历,他们心中的婚房偏向于日式的温馨、休闲、简洁,希望能在家感受到最贴近阳光色的暖意陪伴自己。
这样的流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也要经历。他们手持的类似于今天“护照”一样的凭证被称为“过所”。新疆地区气候干燥,因此保留了多件唐朝的“过所”,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唐朝通关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约2000年前的打工人#以照顾父亲为由实现提前退休梦# 汉代简牍上的孝亲文化】从1907年至今,甘肃省已经出土了6万余枚简牍,那些刻在简牍上的 ...
针对仝涛教授将“采药昆仑”石刻年代释读为“廿六年”的结论,笔者结合秦简篆法与秦代军事政治背景,认为“卅七年”说更具合理性。
关于“昆仑石刻”书法问题的讨论,此前已有多位专家发表了意见,若干问题已经基本理出头绪:一是石刻书体属于小篆且书写水平一般;二是对用字有“统一”与“不统一”两种结论;三是石刻中“皇”“陯”“五大夫”“廿七”等有特殊形态的字,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