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廣東海洋漁業的發展,僅僅是全國各主要沿海省份紛紛加快「走向深藍」的一個縮影。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遠洋漁業總產量已達218.91萬噸,海洋捕撈產值突破2,600億元,海水魚養殖產值更超過5,000億元,奠定了中國作為全球第一遠洋漁業大國的地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Copyright © Chin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前不久,某連退伍老兵張君受邀為官兵進行線上授課,講述自己退伍后扎根南疆11年的經歷。“這裡距離沙漠隻有6公裡,為了防風固沙,我跟村民一起挖溝引渠,植樹造林。但由於這個地方嚴重缺水,每次我們都要去很遠的地方拉水……”視頻中,張君邊說邊向室外走去,向大家介紹起白楊林,“當年,這裡隻有一棵白楊樹,如今已變成一片白楊林。” ...
如何破局?2023年啟動的中央財政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成為襄陽以“科學、生態、節儉”理念重塑山河的契機。近十萬畝國土的綠化實踐,不僅為漢江鋪就生態廊道,更在荊楚大地上書寫了科學綠化的鮮活樣本。 7月28日,全國科學綠化專題培訓班在襄陽開班,120余名行業專家走進荒山綠化現場,用8個特色示範點,全景展示襄陽科學綠化、生態復興成果。
7月28日,參訪的日本專家學者在扎魯特旗合影。(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據新華社報導,7月28日至29日,來自日本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參訪內蒙古通遼市,深度感受當地人文發展與生態之變。
聚焦“優質、高效、生態”定位,那曲市高原特色農牧業提質增效。上半年,奶產量3.64萬噸,同比增長14.62%﹔肉產量0.49萬噸,同比增長21.76%,畜產品供給能力持續增強,牲畜成活率達95.69%,出欄牲畜5.5萬頭(隻),養殖效益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筑牢了鄉村振興產業根基。(萬靖) ...
雪豹「凌小蟄」是在今年3月4日,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巡護員在巡護時發現的。當時的牠嚴重脫水、體溫偏低、肝功能異常、無法自行站立和翻身,推測可能遭遇高空墜跌,已處於瀕死狀態。
日本東海大學健康學部教授堀真奈美對中國如何實現治沙奇跡感到好奇。科爾沁左翼后旗林業工作站朝克圖向她介紹:“這裡曾經是草原,因為過度放牧導致沙化嚴重,一度危及農牧民生產生活。經過努力,我們創新出一整套的科學治沙方法,通過淺埋滴灌技術,把苗木成活率從50 ...
“海魚游進鹽鹼灘”,早就聽說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的適水產業發展得好。盛夏時節,出銀川市區個把小時車程,記者來到賀蘭縣的塘壩車間,目睹南美白對蝦在賀蘭山東麓的鹽鹼水中泛著銀光、大黃魚游進黃河古灌區生態漁場,鹽鹼灘成了“聚寶盆”,改寫西北是“水產荒漠”的認知。
“從1980年開始,我們扛着鐵鍬、背着樹苗,一頭扎進這克土的沙海。那時候是人跟沙子鬥,現在是人跟沙子一起活。”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草原站站長石德榮語氣裏滿是自豪。40年前,黃沙漫天,草場被吞,牧民的家園岌岌可危;如今,6萬畝沙地神奇地變成了林草茂盛的綠洲,沙地總面積減少了6.71萬畝。 克土的成功,靠的是一套向自然學習的辦法和大傢伙兒的齊心協力:牧民們主動讓出賴以生存的草場,支持“先封起來不讓放牧 ...
年楚河畔,海拔3860米的西藏日喀則白朗縣巴扎鄉彭倉村,溫室大棚裡,藏族漢子次旺正弓著腰給西瓜藤授粉,汗水順著臉頰滑落。 “以前放牧只能糊口,現在打理一個大棚一年淨賺兩萬多元!”次旺黝黑的臉上綻開笑容。這座大棚,是他成為種菜“老把式”的見証,更是西藏日喀則現代農業在雪域高原生長壯大的縮影。一群跨越山海的援藏人,用堅守與創新托起了萬千西藏農牧民的致富夢。 白朗縣、江孜縣和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的部分鄉鎮, ...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