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研究人员针对新热带兰科植物Lepanthes属(包含约1164种)复杂的分类学问题,通过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该属传统分类体系(特别是Marsipanthes亚属)的非单系性,鉴定出6个主要进化分支,发现ycf1基因可作为潜在DNA条形码,为理解这一高度多样化属的进化历史提供了重要基础。该研究发表在《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
在实验室的“明星植物”拟南芥(一种十字花科植物)中,科学家已经清晰地画出了这条“阿司匹林”生产线的蓝图。但一个问号随之而来:这条高效的免疫生产线,是所有植物的“标配”,还是某些家族,比如十字花科(就是我们餐桌上的白菜、西兰花、卷心菜所在的家族),后来 ...
灰葡萄孢 (Botrytis cinerea)作为典型的死体营养型病原菌,其攻击叶绿体的分子机制长期未明。 最新研究发现,该病原通过诱导番茄产生特殊蛋白SlBIUPa实现免疫抑制——这个"分子特洛伊木马"会精准结合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的小亚基SlRBCS3B,像"刹车片"一样阻碍光合系统运转。
2025年7月31日,国际期刊《细胞》发表了一项颠覆认知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基因组分析发现,全球第三大主粮作物马铃薯,起源于约900万年前番茄祖先与类马铃薯植物的远古自然杂交。这场自然界的基因重组不仅催生了新物种,还意外创造了全新的器官:薯块。
8月7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不让肿瘤“吃饭”,癌症治疗效果显著提升,肿瘤,治疗效果,癌细胞,免疫,微环境,治疗 ...
“刚刚香港浸会大学吕海涛教授分享了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帮助发现药物靶点。”近日,在2025京港澳青年科学家大会上,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副教授韩伟听完主旨演讲,便立刻联想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我们已经合成了很多的新材料,却未必完全清楚真正适用的方向,人工智能或许可以提供新的启发。” 在这个汇聚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通信、未来航天、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的“交流场”上,200余位青年科学家齐聚北京经济技术开 ...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含有能量的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这一过程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极为重要,它不仅为植物自身提供了必需的营养,还向整个生物界提供了食物和氧气的来源。 光合作用的发现 早期,人们对植物生长的了解还比较有限。然而,随着一些科学家的实验,光合作用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比如,海尔蒙特进行的柳树实验,他发现柳树增重的关键并非土壤,这一发现为后续研究打下了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类异戊二烯提高植物抗高温胁迫能力受到尤为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类异戊二烯可作为信号分子以提高植物抗高温胁迫能力。因此,阐明此信号传递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类异戊二烯提高植物抗高温胁迫机制,还为培育耐热作物新品种提供全新思路。
部分研究认为,古气候变化事件对热带雨林的动态演化历史影响非常有限,热带雨林可能长期保持相对较为稳定的高温、高湿环境条件,致使其物种分化速率长期趋于恒定状态,其物种多样性随时间持续且稳定的积累,这一过程亦被视为热带雨林物种多样化的重要演化模式。然而,另有研究则认为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化历程可能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事件的影响,其物种分化速率在不同时期可能存在明显波动而非长期趋于恒定,但相关研究大多关注于热 ...
7月2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在水稻叶绿体中成功引入合成的丙醇二酰辅酶A代谢路径,首次在植物中实现光呼吸旁路额外固定二氧化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
破解植物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构造,是科学界公认的世界性难红姐统一图库彩图免费彩色题。2024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团队和华中农业大学周菲团队联手破解了这一难题。他们成功解析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植物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制,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破解植物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构造,是科学界公认的世界性难题。2024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团队和华中农业大学周菲团队联手破解了这一难题。他们成功解析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今日奥彩资料植物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制,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