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1911年2月,杨植霖出生于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旗什报气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一地区历史特殊,原本是牧区,在清朝嘉庆年间因清政府的放垦政策,形成了蒙汉杂居、农牧并存的格局。
本期“南都书单”重点向大家推荐一本既好看又有深度的文化史著作《暗斗》。这本书讲述著名作家、藏书家郑振铎和“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同仁们,1937年后在沦陷的上海发起的一场“文化保卫战”。郑振铎想方设法,为国家保存下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该书既是一个人的抗战 ...
《暗斗》不仅仅是郑振铎个人的抗战史,更是无数书生为文化、为国家奋斗的缩影。书中描绘的那些细节,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瞬间,让我们意识到在历史的洪流中,文化的力量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命运。在阅读这本书时,仿佛能够感受到郑振铎那种坚定的信念,他深知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8月4日,记者从潜山市文旅体局获悉,该市创排的大型原创黄梅戏《张恨水》荣获安徽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系安庆唯一入选作品。 黄梅戏《张恨水》剧照。(潜山市文旅体局提供) ...
大皖新闻讯 日前,全省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最高综合性奖项--安徽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名单揭晓,由潜山市剧团创排的大型原创黄梅戏《张恨水》上榜。
《暗斗》试图透过书籍离合来叩问近代知识分子的心态。郑振铎出身福建普通家庭,一生贯穿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风云诡谲的时期,他是新式“平民”读书人的代表,交游圈汇聚了众多出身不同、身份各异、立场不一的“书生”。收异书、守文献,是天下太平时的至乐之事,但在国破 ...
抗战时期,兵燹四起,几代藏书家苦心积累的古籍四处散佚,另一方面,日本军方有计划地对我国珍贵古籍进行大规模的搜求与掠夺。2009年,吴真在东京偶然间看到一条日寇随军记者关于战时搜集与汇总中国珍稀图书的记载,激发了她探究抗战时期中国古籍遭受“书厄”的好奇 ...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沦陷。杨学诚秘密组织流亡学生南下,推动湖北乡村巡回宣传团成立,派出30多个宣传队分赴各地宣传抗日。同年12月,他创建和领导了湖北青年救国团。救国团迅速发展至5万余人,大家走向工厂、农村、街头,动员民众,成为武汉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一支重要力量。
霞浦县“国泰民安”碑 在宁德市霞浦县博物馆的展厅中,一块厚重的石碑静静地竖立,见证了200年前的一段历史。这块清道光年间的“国泰民安”石碑,高218厘米、宽72厘米、厚9厘米,重约400公斤,选用了耐久的辉绿岩雕刻而成。碑额“国泰民安”四个大字以横排阳文楷体书写,庄严肃穆,昭示了地方官的 ...
在宁德市霞浦县博物馆的展厅中,一块厚重的石碑静静地竖立,见证了200年前的一段历史。这块清道光年间的“国泰民安”石碑,高218厘米、宽72厘米、厚9厘米,重约400公斤,选用了耐久的辉绿岩雕刻而成。碑额“国泰民安”四个大字以横排阳文楷体书写,庄严肃穆,昭示了地方官的治理愿景和百姓的安居祈望。正文竖排阴文,共500字,记述了道光十一年(1831年)福宁府学生李大堃请禁苛索米船,保护前来霞浦贩运台湾大 ...
1d
人民网 on MSN虱子多了不咬人本文转自:海东日报□刘玮河湟方言俗语是河湟方言的精华所在,文字凝练、底蕴深厚、意味深长,以通俗易懂的方言口语承载着河湟谷地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民风民俗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是一代代河湟人祖辈相传的口头文学和智慧结晶。“虱子多了不咬人”这句俗语,也常被说成“债多不愁,虱多不咬”,意思是 ...
3d
微信公众平台 on MSN钱,懂得“投缘人”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人起早贪黑拼命赚钱,却留不住钱;有人轻松惬意自在从容,财富却源源不断。 许多人将此视为运气。运气好,家财万贯;运气不好,捉襟见肘。 但事实并非如此。 自媒体作家水木然曾说:“钱是可以流动的,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 ...
Some results have been hidden because they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Show inaccessible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