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马克思在世时,季别尔、考夫曼等俄国经济学家就曾发文章评论《资本论》。马克思去世后,为了应对洛贝尔图斯的挑战(即指责马克思剽窃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序言(1885年)中,向发难者发起反挑战,即“有奖征文竞赛”。竞赛持续到1894年,涉及的是平均利润率与价值规律的相容性问题,最终涉及著名的价值向价格的“转形问题”。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1894年)中,对参赛论文作了简要 ...
在中国,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人是陈启修。1925年春,陈启修由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流亡日本,易名陈豹隐,潜心 ...
《资本论》的第一个外文版是俄文版,1872年在沙皇俄国发行。当时的沙皇被共产主义吓得杯弓蛇影。但沙俄的新闻检察官认定《资本论》是“纯粹的 ...
《资本论》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著述? 过去,除极少数文献学家外,我们都是将其视为一部由“三卷本”的专著构成的、业已“完成”了的作品来看待的,对《资本论》思想的阐释、概括和评论,也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些“定型”,《资本论》著述原貌的文献学还原--理论 ...
自《资本论》1867年第一卷出版,特别是马克思去世后由恩格斯编辑的《资本论》第二、三卷分别于1885、1894年出版以来,学者们对《资本论》的解读研究,总体上看有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三条进路。 经济学进路 马克思在世时,季别尔、考夫曼等俄国经济学家就曾发文章评论《资本论》。马克思 ...
德文版《资本论》 王茂荫像 文/刘绍义 马克思的《资本论》于1867年问世,在这本举世闻名的著作中,全世界有680多人榜上有名,王茂荫是唯一进入 ...
《资本论》自1867年在德国问世后,就受到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热烈欢迎,但中译本一直是空白。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就有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以 ...
作为《资本论》的“粉丝”,早在陕北梁家河插队的时候,青年习近平就开始阅读《资本论》。 1985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还与厦门大学的同学分享了自己读《资本论》的往事:“我在下乡的时候就通读过三遍《资本论》,也记了很多本笔记。
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应当以何种视角阐述《资本论》? 如何避免误读《资本论》? 如何立足《资本论》哲学思想理解中国模式、中国道路? 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既是理论的需求,也是时代的需要。 本版今天特组织刊发3篇文章,希望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讨论。
希法亭社会学进路的理论出发点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此,希法亭和鲁宾都有明确论述。关于唯物史观与《资本论》的关系,列宁早在1894年创作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就强调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已经从假说变为科学。在1913年写作的《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列宁明确把唯物史观看作是科学的“社会学”和历史观。因此,列宁可以说是《资本论》社会学进路的另一位开创者。
Results that may be inaccessible to you are currently showing.
Hide inaccessible results